歷年專案作品 微笑菱距離 人物專訪

官田│楊從貴與友善大地 他與他的夥伴們-有機農業

2017-09-11

採訪阿貴那一天下午,官田冬日的陽光溫煦,但略有起風之姿。找到路邊的指標後,沿著葫蘆埤對面的小路,騎著機車蜿蜒的前進,一旁是獨有的官田菱角田風光,偶有農人走在田間,辛勤地整地除草,底下的黑色柏油路帶領我們找到友善大地的標誌。

阿貴此時正坐在他們自己搭建的小教室中,與友善大地的夥伴討論事務。趁著他還沒有忙完,先仔細地環顧了教室裡的環境。說是教室,其實是簡單的空間,裡頭有幾張桌椅,四周牆面都是關於官田菱角、農業、環境生態的相關資料,由此可見阿貴與友善大地的夥伴們對於土地與環境的認真。

結束手邊工作後,阿貴倒了一杯在地菱角茶,臉上漾起的笑容散發著智慧,說:「讓我們為妳奉杯茶。」我們一邊品嘗微苦卻養生的菱角茶,一邊聽著阿貴說起他與友善大地的故事。

滿天的蜻蜓成為回憶──環境的傷痕

官田,其實並不是阿貴的故鄉,但因為從小喜愛大自然的關係,對於當農夫這件事,他一直有著想望與執著。他回憶起以前居住在臺南市東區時,孩童時期對環境的記憶,有著莫大的衝擊。在都市化的過程中,綠地、大樹、溪水、蝴蝶、蜻蜓……這些小時候的場所與玩伴逐漸消失,對於他的心靈總感到遺憾。

因為熱愛大自然的關係,阿貴在十六歲時登頂玉山、大學填志願時放棄國立大學,只為選擇可以親近大樹與土地的東海大學、出社會後放棄大企業,而選擇麻豆一間工廠,也是因為麻豆有許多的樹。阿貴一一細數著自己與自然的關係,也說出最後逐漸選擇官田的原因。

阿貴說:「官田的溼地農業、麻豆的文旦果林,都是以綠貫穿。」2007年離開科技業後,積極投入自己內心的志業,在農場跟市場的對接中,他發現到產業結構的問題,在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支持下,慢慢從水菱有機農場養成經驗,最後開始友善大地的事業體。

有機農業的困境與改善

友善大地是個有機農業的通路平台,對於阿貴而言,當時他所看見的三個問題不外乎是:種不出來、賣不出去、入不敷出。在傳統的農法技術下,一般農民只知道要用藥、施肥,卻不知道該怎麼種出不灑農藥的蔬果;而賣不出去呈現兩大問題:因為市場太小,所以消費者跟生產者都在各別尋找對口,另外則是消費者的期待與生產者的能力是有落差的,例如像是蔬果的外觀。

阿貴感嘆說:「在整個家庭消費中,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。我們會花很多錢買車、買房,買名牌包包,對這些外在的物質很捨得花錢,但卻對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飲食這一部份,卻不太重視。」

在這樣的狀況下,導致入不敷出的困境出現。因為「吃」是較不被重視的,大家在追求一個便宜的情形下,小農為擔心蔬果賣不出去,因此不敢賣出合理的價格,久而久之當然就無法支撐生活開銷,怎麼賣都不符合成本。

在這些困境裡,友善大地所要進行就是一場「寧靜的社會改革」,像是技術的提升,可以不同領域的小農互相交流、像是提供無息小額的借款,可幫助小農籌措驗證費,透過群體的力量創造互相支持的機制。友善大地這個暢貨平台更能專注讓小農作自己的事,也可讓有大量需要的團體得到各式各樣的採購滿足。

浪漫有機理想、真實綠色實踐

仔細觀察阿貴一整天的工作狀態,可以發現他一直在扮演「溝通」的角色,不論是對小農、對機關、對媒體記者、對廠商客戶,幾乎只要能將綠色與有機告訴更多人,他總不放棄任何一個傳達理念的機會。

將農夫當作一輩子志業的楊從貴,從他口中所闡述的美好有機與推廣,看似是個浪漫的理想,但在他的身上卻能發現相當真實的實踐。從內而外,從上而下,不論是從內在想法到外在穿著、生活實用的部份,都切切實實地努力實踐有機、綠色的理念。

當然這樣的理念推廣工作,並不只是靠阿貴一個人就能完成,需要有更多的小農、理念一致的夥伴加入友善大地,從點與點的串聯,期待這樣美好的理念與想法,透過身體力行的實踐,讓綠色重新回到大地、回到每個人的生活中。

記者 蘇茵慧/採訪、攝影 陳彗星

延伸閱讀:

官田│李价斌 誰說一定要灑農藥-有機農業

官田│水雉教育園區 菱波仙子的樂園-有機農業 生態保育


接案採訪作品:微笑菱距離

類型:政府專案、行銷網站

採訪接案、品牌廣告文案或客製企劃,

諮詢或預約請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,亦可使用走在採訪的路上詢問。

    發表留言

    網站文章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