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年專案作品 甘樂文創-2013

台南│光彩繡莊 針針線線一甲子,創意再現新思維-接案採訪、人物專訪

2017-09-16

「我從十六歲就開始做刺繡,二十六、三十六……,現在我已經七十五歲了,快要接近一甲子了。」有「府城老繡才」之稱的林玉泉,和藹的臉龐掛滿著笑容,坐在繡台前回憶起自己如何踏入刺繡這行業。

林玉泉笑著說,當時年紀小,從來沒想到刺繡是女孩子的工作,也不管是否有興趣,在父親的一聲令下,就乖乖跟著福州師傅學習刺繡手藝。在民權路上度過他的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。

學徒三年四個月是最基本的,若是臨時不學離開,還會被其他人恥笑說「走師」,認為不夠專業。林玉泉說,撐過學徒的日子沒什麼訣竅,就是安靜的學習、安靜的完成師傅交代的工作。師傅不會特別指點技巧,因此只能靠自己發覺摸索,精進自己的手藝。

破除師承保守觀念,轉型走向精緻創意

「大概當時師傅怕學生學得比自己好,所以在指導上有所保留,可是反過來想,如果今天學生手藝受到稱讚,大家會更好奇師傅是誰,這樣師傅也受到關注,不是一件好事嗎?」林玉泉侃侃而談,「所以現在我指導學生,並不擔心學生技巧比我好,我很願意把自己學到的跟學生們分享,希望把這項傳統工藝能傳承下去。」

從學成出師後,林玉泉開始在自家接起生意,由於刺繡需要多人分工合力完成,因此在家庭代工時期,他底下的員工曾多達三十多名,各司其職,最後終於決定自己開店。刺繡原從福州傳藝而來,早期人們都稱刺繡店為「繡補店」,因為除了刺繡之外,還有做補衣褲的生意,有百分之九十的生意源於宗教使用,現在這項手藝在台灣落地生根,林玉泉則應該稱為「台繡店」。民國八十年左右,受到大陸低價刺繡品的傾銷,台灣傳統刺繡店受到影響,原本台南有十多家的刺繡店,最後凋零到僅剩三家。看到這樣的狀況,他開始思索應變措施,並且與大陸繡品做出區隔,捨棄立體刺繡用的廉價保麗龍,恢復傳統縫製棉化的手藝,營造更活潑生動的繡品,走向繡品精緻化。

 

新生代接手,創造繡品多元性

林玉泉的努力與堅持,吸引了女兒林婕瑀回家幫忙。林婕瑀說,自小看著父母親在刺繡店投入的功夫,但自己要回來幫忙時,也或多或小跟父母親有摩擦,特別是在觀念上的溝通,就耗費的很大的精神。

除了基本的刺繡功夫,她為光彩繡莊注入更新的思維,讓刺繡品不再只是附著於宗教祭祀,而是成為台灣的藝術品;同時帶來新的創作模式,讓原本傳統繡品的單一技法,能夠有更多的技法交疊使用,展現在同一幅創作上。

現在擺放在店內的繡品,一邊是傳統的繡品展示,另外還有結合時下的創意,將刺繡成為手提袋,讓刺繡內容不只是八仙過海,還可以直接繡出府城赤崁樓、祀典武廟等面貌,不同的媒材的結合讓人眼睛一亮。

林婕瑀說,當時光是要說服父母親嘗試繡法技巧的結合,就花了很多的力氣,老人家們最常跟她說:「這樣繡能看嗎?」凹不過她的請求,沒想到最後作品展現出的美感讓人驚喜,現在就連時裝設計師也慕名而來,以合作的方式由光彩繡莊主攻繡品,在衣服上展現專業,準備登上走秀台,讓傳統藝品成為時尚的新亮點。

光彩繡莊│06-222-6208│台南市永福路2段186-3號

 

延伸閱讀

台南│關山柴燒黑糖,熬燒妳的甜蜜-接案採訪、人物專訪、產業介紹

台南│華美服裝,老派的細膩-接案採訪、產業介紹


接案採訪作品:雜誌《甘樂誌》29期-慢工出細活-光彩繡莊-人物專訪、產業介紹

寫手:特約採訪-記者蘇茵慧/蘇小喵、攝影/陳彗星

接案類型:人物專訪、產業介紹

合作單位:雜誌‧接案採訪‧甘樂文創

採訪接案、品牌廣告文案或客製企劃,

諮詢或預約請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,亦可使用走在採訪的路上詢問。

    發表留言

    網站文章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