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的困境
在蚶寮與塭仔內決定是否成立藝陣之初,一直持反對意見的黃水芹先生,其反對的原因來自於人力問題。眼光長遠的他認為,目前村莊內對於藝陣的推動興致正旺,因此想要招募一定數量的隊員在當時並不是問題。但是在未來的人員募集上,一定會出現短缺的現象,如此一來就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、想辦法完成陣頭的基本人數。
民國七十五年在參加第一屆臺灣省觀光節舞獅比賽時期,就已經出現了人員短缺的問題,由於七○年代臺灣社會轉型快速,人民對於生活、價值觀念產生極大的改變,首當其衝就是民俗文化,直接影響了民俗藝術的生命與傳承。小鄉鎮人口的外移及產業變化,讓原本作為村民集會場所的當地廟宇,慢慢沒落而不被重視,塭內蚶寮永昌宮的金獅陣也難逃這樣的問題。
從民國六十八年成立金獅陣開始以來,就參加至今的黃煌彥先生,主要擔任拿獅頭的職務。回想起當年第一次上陣的情況,那時他才十八歲,由他口中說來相當精彩,繪聲繪影如歷歷在目。由於第一任的領隊是自己的父親,所以廟務相關親屬都難以推辭,而黃煌彥先生更是自願參加。
記得那時剛成立之初,每位隊員都有暗館的功夫底子,到了民國七十年代末,許多老隊員逐漸流失退休,後續新進人員則訓練不足、拳法不夠紮實,不過黃煌彥先生認為,不只是塭內蚶寮永昌宮的金獅陣有此問題,當時參加西港香刈香的陣頭也都面臨了這樣的狀況。
「在民國七十五年到八十五年中間,只要拿出那時錄影的影帶,就可以從中看到我說的情況。除了看到陣頭的功夫流失外,還能觀察到一旁觀賞的民眾,也是有流失的情形。一般來說,開館是重大的表演,但觀眾的支持度不如以往,年輕人接受訓練的意願也降低了。」黃煌彥先生低頭思考了一會,接著說:「不過這十年來,也就是這三、四香科,因為媒體的報導、政府對文化武陣的推廣,也增加一般民眾的參與度,隊員們漸漸地會感覺到有人在喜愛重視,訓練起來也比較有能量。」
在參與了十一次的香科後,黃煌彥先生在去年才轉而擔任領隊身份,在這期間也參與了兩次佳里香科,其緣由乃是當時塭內蚶寮有里民擔任佳里蕭壠香科的旗牌官(黃榮助、黃振隆),因此屬同地的金獅陣則出來護駕,所以才因緣際會參與了兩次佳里蕭壠香科。
身為一個陣頭的領隊,主要任務為隊員的招募整合、負責訓練課程進度、探館的行程規劃、各友陣的聯誼互動,在香科期間則帶領隊員到各友宮參拜表演。黃煌彥先生拿出了相關照片與影帶,分享怎麼欣賞金獅陣的表演:「內行的人看陣頭,會看整個陣頭所呈現的隊型,動作夠不夠紮實,力道、馬步、臉部表情都是重點,還有整體隊伍所呈現的氛圍跟精彩度;若是一般人在看陣頭,通常只會注意鼓聲跟陣頭的搭配,還有夠不夠精神及氣勢。」
看著自己村莊金獅陣的改變,師傅、隊員的老化凋零,陣頭文化的式微與不被重視,現在隊員數量的不足,其實他的內心充滿感慨。意識到早期金獅陣的管理與訓練方式有必要改善及重新規畫,便著手思考如何讓這些隊員能夠認同金獅陣,進而對自己庄內廟宇有使命感,對陣頭表演產生興趣與參與。
改變與未來
黃煌彥先生認為,因為自己一直都是參與、表演金獅陣的隊員,而今開始擔任領隊要務後,自己更能理解管理者與執行者的立場或需求,有些時候並不是領隊無理,只會要求隊員非怎麼樣不可,而也並不是隊員為了抗議,而不願意達到領隊的要求。
遇到雙方都各有難處時,這正是考驗領隊的智慧與EQ的時候。冷靜下來思考後,應該要回歸到一個陣頭的原點,陣頭不應該只注重個人,這是一個群體的表現,若只有個人厲害,那這個陣頭就失去意義。
有鑑於現今人員招募不易,因此黃煌彥先生特別著重在團體精神的培養與士氣的訓練,唯有讓隊員能夠打從心底認同自己的家鄉、認同家鄉的陣頭,這樣隊員們才可以心甘情願接受要求與磨練,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背負著村莊的形象外出表演,極具使命感。
在改變的部份,黃煌彥先生只堅持一個原則,就是一定要「保留傳統」,不管是在表演內容、隊型的變化、整體的訓練上,可以求新求變、可以活潑有趣,但是只有傳統不可廢,不能為了追求更多的觀眾、吸引更多的目光,就遺忘基本的傳統精神與功夫。
舉例來說,在表演時,可以增加新的花樣與節目,像是原本獅旦的表演都是獨自演出,而這次黃煌彥先生就規劃讓獅旦與獅頭一同表演。以不流失傳統的基礎上,展現新的元素創意,觀眾看了都耳目一新,自然而然就被喜愛。
這些觀察來自於他常年的經驗,他在經驗中還有一些體認,例如:觀眾會有一套他們所喜愛的表演型式,只有瞭解觀眾喜愛什麼,在陣頭表演時適度的作出改變,就能帶來更多的掌聲。黃煌彥先生認為,多看其他陣頭的表演,也能激發自己的靈感,而這些靈感若能好好的運用,將可以讓金獅陣的表演更加卓越。
因此在帶完上一次的香科後,黃煌彥先生打算繼續挑戰下一次的香科,他計畫將加入新的故事情節與巧思,讓金獅陣在表演時,更活潑而有趣,不再只是單純的表演而已。
無留言